這個「雞蛋、水餃股」產業,惦惦賺錢將成台灣第八個「兆元產業」?

20年前,台灣的紡織業被喻為夕陽產業,老闆感到前途茫茫,工廠也一家一家搬遷至海外,多數股民也不再青睞了。曾幾何時,這個外界瞧不起的傳統製造業,竟是被埋在沙裡的金子,即將成為台灣的第八個兆元產業。

自從《遠見》10月號雜誌,報導「世界亮點產業,少不了台灣」後,引起廣大迴響。經《遠見》調查發現,台灣已有六大兆元產業,今年還會出現第七個兆元產業──IC設計。

不僅如此,紡織業很快也會成為「兆元」俱樂部的一員。

其實,從紡織指數及紡織股的總市值趨勢圖,就能明顯看到,近20年來產業的起伏轉折。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指出,當年很多個股都淪為雞蛋、水餃股(3至5元),2001年10月18日,紡織指數跌到107.34點、總市值衰退至1140億元新台幣,到了今年的5月11日,紡織指數成長至744.72點、總市值暴增至歷史新高的7336億元。

黃文清進一步說明,2000年以來,台灣的紡織類股隨著產業轉型成功,股價已擺脫低迷,總市值為過去的6.4倍,還誕生了股王儒鴻(2001年掛牌),今年5月24日,創下683元的最高天價;明星個股如聚陽(2003年掛牌),近年來的股價也維持在260至280元之間。

一位在紡織界20幾年的上市櫃公司退休主管說,不要小看紡織業還留在台灣的工廠,規模雖然縮水了,產值卻增加了,大家都賺大錢,只是外界不知道,「連我周遭的親友,還是對紡織業抱持刻板印象,認為這個夕陽產業成不了氣候,」他私下笑說,不是只有儒鴻這個股王,上中下游的廠商也跟著翻身了。

台灣+台廠,紡織業總產值逼近1兆元了
然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場經濟部所召開的會議說起。

1997至2000年間,紡織業者面臨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中國大陸高速擴充產能的競爭,正不知何去何從時,經濟部邀集業者一起找出路,大家達成共識後,決定參考日本創立的機能性紡織品,並研訂出台灣紡織業的發展策略。

後來,在紡拓會、紡織所、工研院材化所的協同合作下,台灣創建出全球第一套機能性布料的品質驗證標準與檢測系統,引領全球知名運動品牌,朝向機能性運動服裝發展。這些國際大品牌也紛紛參考台灣的制度,設定自家的檢驗標準。

「台灣可以驕傲地說,今天全球盛行的機能性運動、戶外服裝,早期就是由儒鴻等業者主動開發出來的,逐漸帶動上中下游產業的發展,」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說。

從此,台灣的紡織業借助創新研發,揮別「夕陽產業」的陰霾,迎來亮麗的第二春。

黃偉基說,日本雖是機能性布料的發明者,卻因單兵作戰,目前僅剩幾家大廠,台灣則採兵團作戰方式,從化學纖維、紡紗到織布、成衣廠,發展出完整的產業鏈,迅速搶攻全球版圖,市占率達到七成以上。

目前,全球前十大運動、戶外品牌都採用台灣的機能性布料,例如Under Armour、lululemon占比達九成、The North Face近五成(47%)、Nike是四成、Adidas愛迪達也有二成。

黃偉基說,「紡織業徹底脫胎換骨了,九成以上都轉往機能性領域發展,創新能力令世界驚艷,2019年台灣產值約3600億元,加計海外台商的製造基地,產值快接近1兆元了。」

機能性紡織業是「倒著」從下游發展出來的
由於,他身為秘書長的關係,經常到海外考察後發現,1970年代,就有紡織業者到印尼設廠,紡拓會到當地拜訪時,台商竟然可以用印尼話跟官員對答如流;1980年代時,台灣跟南非有邦交關係,也有很多台廠落地生根,已繁衍至第三代,「包括這些失聯的台廠,台灣紡織業在世界的產業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影響力非常大,」他進一步說。

最特殊的是,台灣的機能性紡織業是「倒著」從下游發展出來的。先從成衣廠(以儒鴻為主)研發創新後,再延伸至中、上游。當成衣廠跟國際運動品牌介紹新的機能性布料,贏得客戶認同,進而大規模下單後,上游便開始大量製造機能性長纖、紡紗,織布廠也加入生產行列。

機能性布料可不是一般的布,每家化纖廠都有獨門配方,研發出符合客戶所需的紗線,布料廠也是個個身懷絕技,成衣廠更是透過開發新產品、改良製程,贏得國際品牌的信任。上中下游的台廠一起向上提升,才能搶下全球機能性紡織業的市場。

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很難估算,但,隨著消費者對衣服的需求不再只是美觀而已時,功能性愈切愈細,包括防風、防寒、保暖(如加熱衣)、散熱(涼感衣)、除臭、抗菌等機能性布料的商機也日益增長。

機能性紡織業想更上一層樓,關稅成決戰點!
台商將低價訂單移往海外,將高科技紡織業留在台灣,長纖愈做愈細愈精密,台灣製造的利潤已是海外基地的好幾倍。難怪,業者私下透露,不要小看隱藏在各鄉鎮的紡織廠,裡面生產的都是高單價的機能性紗線跟布料。

毫無疑問,台灣在機能性紡織業擁有主導權與話語權。四年前,台南紡織(化纖廠)主動找品牌商、成衣廠、織布廠一起開會,縮短溝通的成本,進而提升品牌商的信任度。

其實,品牌商也擔心代工廠隱藏原料價格,大家齊聚一堂,開誠布公,拉近彼此距離,更能鞏固各自的地盤。

但,商場是現實殘酷的,這也讓擠不進談判桌座位的業者倍感壓力,必須不斷創新與研發,才有機會接到國外的訂單。

雖然,台廠已是全球最大的機能性布料與成衣製造商,業者仍輕忽不得,後有來勢洶洶的大陸、越南等追兵,就像台商早年到大陸設廠一樣,當地人習得技術後,另立門戶搶訂單。越南也如法炮製,當地廠商已急起直追,成為潛在競爭者了。

台廠除不斷創新研發外,最終,關稅將成為決戰點。
一位紡織大廠的主管說,日本紡織廠想到台灣設廠,卻因台灣未加入國際經貿組織而受阻,「日本的技術領先台灣,台灣如能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日商很樂意到台灣合資設廠,台廠也能取得先進技術,」這位主管說,只要台灣能加入CPTPP,紡織業將更上一層樓,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