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包括鋼鐵、石化、水泥、紙漿、玻璃等各項原物料價格同步狂飆,業者普遍認為,這不是曇花一現,原物料市場經過長期整理,許多低階產能陸續淘汰,進入新的供需轉捩點;加上接下來為了「碳中和」,包括碳稅等環保成本增加,高價原物料恐成為新常態,國內包括中鋼(2002)、台泥、華紙、台玻等將受惠。
最近全球鋼鐵價格大漲,中鋼從「大牛變蠻牛」,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率先喊出「高鋼價時代來臨!」首先從供需面觀察,他認為不論國際煤鐵礦成本,或各地鋼價表現,看好未來鋼價續旺。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為了碳中和等環保壓力,估計鋼鐵成本每公噸至少要墊高30至60美元,這將使得高鋼價成為新常態。
中國大陸落實碳中和及碳達峰政策,近一個月來台玻於對岸品牌玻璃需求大增,其中5mm玻璃報價,從人民幣34.5元上調到上周末的40.75元,月漲幅達13.7%。根據統計,除了建築玻璃需求增加外,用於節能產業的光伏玻璃,需求也明顯成長。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也呼應相同看法,他認為接下來原物料價格往上走的機會是大的,提醒大家要有這個體認。他分析,一直以來,各種商品價格都沒有把對環境的邊際影響考慮在裡面,現在大家開始討論碳中和,包括實施碳稅等,如果把這些環保成本也加進去,原物料價格自然會墊高。
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認為,現在綠色永續已不是口號或時尚,而是企業競爭必要條件,因各國都在追求碳中和目標,未來台灣企業會面臨很大的新課題,因為產品輸出可能要被課徵碳關稅,等於多出額外成本,企業必須及早因應才能活下去。
永豐餘投控技術長暨華紙董事長黃鯤雄認為,現在碳稅概念逐漸清晰,未來碳權制度一旦實施,能取得綠色認證的廠商如同取得「通行證」,才能與國際大廠做生意。
為此,華紙已提早布局,在兩岸大舉投入造林,總造林規模甚至比台北市的面積還要大,換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85萬噸,相當於2,302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未來相關的碳匯交易價值可觀,華紙取得碳權優勢。
為了實現「碳中和」,照理說鋼鐵、水泥業等排碳大戶應該是重災區才對,但鋼鐵與水泥等原物料都屬於剛需,需求不會消失,只是市場將重新洗牌,對於節能減碳做得好的廠商而言,反而可以趁勢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擴充市占地盤,大者恆大趨勢將更加明顯。
以大陸為例,已經喊出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大陸官方加大碳中和執行力度,工信部嚴禁鋼鐵、水泥、玻璃等新增產能,有利相關產品市場供需穩定。
以水泥業為例,其實過去幾年大陸政府就積極針對水泥業進行供給側改革,逐漸淘汰高污染的低階產能,加上大陸水泥業落實錯峰生產策略奏效,這幾年大陸水泥市場的供需情況大幅改善,水泥價格穩居高檔,國內西進水泥廠獲利大進補,如台泥已經連續三年大賺超過200億元。
轉載自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