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百科】/ 菲常編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以及碳費制度的即將實施,企業正邁入「碳有價」的時代。
第一波碳費預計於2025年開始,針對年排放量超過25,000噸的企業進行徵收。
根據碳費費率審議會第六次會議的建議,一般費率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300元。
此政策將為企業帶來額外的營運成本,不容小覷。
面對碳費制度的上路,企業若能提早規劃並採取應對措施,不僅能減少碳費負擔,
還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中掌握先機,提升競爭力。
為協助企業做好準備,碳管理將成為關鍵策略之一,以下介紹三個重要步驟。
步驟一:碳盤查
碳盤查是企業了解自身碳排放來源的基礎過程。
透過準確的碳足跡測量與報告,企業可以掌握排放熱點,為後續的減排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依照國際標準 ISO 14064-1:2018,企業需要揭露以下七種主要溫室氣體:
1、企業在盤查時需揭露七種主要的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
2、企業的碳排放可分為直接排放與間接排放,根據來源分為以下六大類:
類別 |
定義 |
類別一 |
企業自身活動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 |
類別二 |
外購電力、熱能或蒸汽間接產生的排放 |
類別三 |
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包括運輸中的排放 |
類別四 |
產品使用過程中的間接排放 |
類別五 |
產品使用後的相關排放 |
類別六 |
其他來源的間接排放 |
步驟二:減少碳足跡
在了解碳排放來源後,企業應針對排放熱點制定具體的減排策略。以下為常見的減量方法:
1、提升能源效率:透過優化生產設備、導入自動化技術,減少能源浪費,不僅降低排放,也能節省營運成本。
2、使用再生能源:逐步轉向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降低碳排放。
3、綠色設計與創新:透過產品設計來減少碳足跡,例如開發低耗能、高效能的產品,並優化供應鏈中的材料選擇。
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企業降低碳排放,還能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強化市場競爭力。
步驟三:碳抵換
碳抵換是指企業購買碳權或參與減碳綠能專案,以抵消自身無法減少的排放量。
1、國際上常見的自願性碳權市場如Gold Standard和VC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企業可以通過購買這些碳權來抵消排放。
2、企業也可以投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或參與植樹造林等專案,
這些專案有助於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或封存,從而達到碳抵換的效果。
在全球日益重視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標準的背景下,碳揭露已成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和投資者將碳揭露視為選擇合作夥伴及投資標的的重要依據,
企業公開碳排放數據與減碳策略不僅有助於吸引具社會責任意識的合作夥伴,
還能增加企業對永續資金的吸引力,也能在國際供應鏈中取得競爭優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開始實施有效的碳管理。
參考法源 & 標準:
氣候變遷因應法 | 參考連結 |
碳費收費辦法 | 參考連結 |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 參考連結 |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 參考連結 |
ISO 14064-1:2018 | 參考連結 |
ISO 14067:2018 | 參考連結 |
對於文章內容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協助的地方,歡迎隨時來電 ☎ 03-357-7001 ext: 331 📩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