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對抗持續升溫

暢銷書《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當前影響整體晶片產業的戰略對抗,是中國大陸龐大補貼計畫的結果,創造出關鍵業者不公平競爭的場域。他指出,這場對抗短期還不會結束,建議美國及其盟邦在因應中國大陸補貼計畫的同時,也應降低自身的保護主義傾向。

米勒接受韓國前鋒報電郵專訪表示,美國晶片法不是要施壓外國企業從中國大陸「脫鉤」,而是要反制「中國製造2025」扶植晶片業並切斷和全球供應鏈連結的盤算,在這個背景下,晶片對抗將持續升溫,因為中國大陸將以龐大補貼為主要戰略,減少訴諸報復式規範。

他指出,國際社會過去幾十年之所以容許中國大陸補貼和技術移轉產業等產業政策,是因為中國大陸科技還沒非常先進,但已取得莫大進展,正在威脅半導體、顯示器和電池等高科技產業,因此中國大陸的貿易夥伴不再願意忽視中國大陸的產業補貼,都認為有必要以自家補貼因應。米勒也指出,即便政權更迭,美國政府已有廣泛共識,不會容忍享有大幅補貼的陸企,從美企手上搶走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的市占,美國的做法要到中國大陸改弦易轍,才會改變。他建議,美國和其盟邦應研擬一套政策,既因應中國大陸的補貼計畫,又要限制自身的保護主義傾向。

韓國前鋒報記者詢問,考量台灣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美是否會更傾向支持台積電(2330)、又地緣政治因素是否會阻礙三星在晶圓代工事業的成長,米勒回答指出,地緣政治因素其實有助三星電子,因一些企業想多元化生產,減少對台灣依賴,但形塑企業決策的主要因素,還是商業動態。

轉載自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