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百科】/ 班小編
近期,國內知名自行車大廠遭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懷疑其供應鏈涉及「強迫勞動」,
因此被下達暫扣令(WRO, Withhold Release Order),禁止台灣廠輸往美國的相關車款與零組件進口,
這是我國製造業首度因勞動人權議題而遭美方採取貿易限制措施的案例,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根據 CBP 說明,該公司疑似違反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強迫勞動」的定義與指標,
包括濫用弱勢處境、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債務束縛、扣留工資及過度加班等情形,這些疑慮多與外籍移工的聘用與管理有關,
此次事件代表台灣企業正式被納入全球人權貿易監管體系,也凸顯勞動人權已不再只是企業內部管理議題,而是國際市場進入門檻。
企業若想要避免類似風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主動導入第三方 CSR(企業社會責任)稽核與認證制度,
以確保管理制度符合國際標準與當地法令。
其中,RBA責任商業聯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是國內廠商最為熟悉、
也是目前全球電子與製造業供應鏈中採用最廣、內容最完整且最具公信力的稽核標準,
RBA 要求企業遵守國際勞工標準、確保人權保障、維持安全工作環境,並透過外部稽核驗證其落實程度。
除了 RBA 之外,國際上常見的 CSR 與人權稽核標準還包括:
CSDDD(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要求受規範的企業必須對其自身營運及全球供應鏈進行人權與環境影響的盡職調查;
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由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制定,強調勞動條件、健康安全、結社自由與反歧視;
Sedex/SMETA:歐洲零售供應鏈最廣泛採用的道德貿易稽核標準;
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導原則)與 ISO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UNGPs(聯合國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已成為企業執行人權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的核心依據。
若企業欲通過 CSR 或 RBA 稽核,應優先檢視以下核心議題:
✔ 勞工零付費原則:與移工聘用相關的費用(海外仲介費、交通費、體檢費、居留證等)須由雇主全額負擔,不得轉嫁給勞工。
✔ 禁止歧視政策:包含外籍移工與本國員工,不得於招募過程中要求揭露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個資。
✔ 宿舍與生活設施合規:必須符合消防與建築安全標準,確保通風、照明、逃生動線充足,讓勞工生活有尊嚴。
✔ 工時與加班管理:不得有強迫加班或超時工作,即使「自願」加班,若超出法定上限仍不被國際稽核接受。
✔ 人身自由與證件保管:雇主不得限制外出或保管護照、居留證等證件,即便勞工簽署同意書亦不例外。
在國內,部分勞動問題於地方政府檢查中或許僅被視為「缺失待改善」,然而在國際稽核或進口審查時,
卻可能被認定為「強迫勞動疑慮」,導致產品遭禁止進口。
這種標準落差正是企業面臨的重大風險,企業若僅依循國內法令,往往難以滿足國際人權與永續要求,
因此必須主動比照國際人權標準,建立內部稽核制度並持續改善,以確保營運活動不觸及強迫勞動風險。
人權不只是道德議題,更是企業永續與品牌信任的核心資產,在全球市場中,ESG 評估已將人權治理列為「S(社會)」面向的關鍵指標,
若企業在人權管理上出現負面紀錄,不僅損害品牌聲譽,也可能失去國際訂單與投資人信任。
企業必須從源頭建立健全的勞動人權制度,落實第三方稽核、供應鏈監督與持續改善機制,以實踐企業責任,
唯有在追求營運利潤的同時落實人權尊重,台灣企業才能在全球供應鏈的嚴格檢驗下,展現真正的永續競爭力與國際信任。
對於文章內容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協助的地方,歡迎隨時來電 ☎ 03-357-7001 ext: 331 📩 [email protected] 😊